高速出入口巧景观成地标新象征引领中国旅游新风潮
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艺术造景不仅成为地方政府新形象工程,也成为了中国旅游业最近的热点话题。这些人工景观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既有赞美之声,也有批评的声音。
山区深处,一些地方在高速路出口处刻意栽树造绿,以此来提升区域风貌;有的地方则对“出入口景观”进行扩面、拉长;甚至有人提出要“见缝插景”,不放弃任何一个盲点。这一趋势不仅耗费巨资,而且还引起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担忧。
为了打造更为壮观的人工景观,某些地区采取了各种奇招。例如,在西部某城市的一条高速公路出口旁,记者看到了一座十余米高的假山叠瀑,这个项目投入超过1.59亿元。当地领导称,“出入口景观提升工程,让千年古城焕发新光彩”。
然而,这些所谓的“形象工程”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有的地方甚至被视为浪费资源。在秦岭腹地,本就风光旖旎,加上这些额外的人工改动,不少群众认为这简直是多余且浪费。
除了自然环境改造,还有一种现象出现,那就是攀比成风。一些地区为了追求更好的“窗口效应”,不断重复建设劳民伤财。在中部某市,就曾投资逾1亿元,对3个出入口两侧进行了整治,而东部南方省份,则对周边生态公园进行水景等绿化提升建设。
还有部分乡镇村庄也加入进来,利用财政拨款实施贫困村连接线景观提升工程或是在高速出口附近修建LED屏幕等电子项目。这一切都显得有些过头,有些群众反映:“大屏幕放在这里有什么用?纯粹是浪费钱。”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重复建设的情况并不罕见。在京港澳高速中部省份的一个出口处附近,记者看到道路两侧堆起了破浪形状、大小不一的地形土丘,上面铺满草皮,但当地群众反映,只因为拓宽增绿,他们之前道路两侧的法国梧桐被挖出移植,现在看起来很惋惜。
对于这些现象,有评论指出了其潜在风险:拆房占地盲目超前。一方面,它占用耕地和拆迁沿线百姓房屋,对农民生活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它可能会违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